2018-08-31
2018年投资需要面对的最大基本面是 “再平衡”冲击。
诸多再平衡中影响最大的主要包括供给侧改革(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贸易战”,叠加冲击下股市终止反弹再次转熊调整,房市交易量也持续萎缩,汇市也出现少有的波动,相互影响。
这些调整和冲击,虽然有主动有为的因素,也有被动的外部冲击因素,但更多也是经济周期、市场周期使然。应当更长视角地理解经济再平衡的本质,以及市场与经济互动的内在联系及演变趋势,有助于投资者把握市场趋势及实施投资应对。
再平衡本质上是对过往上升周期中部分不可持续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的周期性纠正,其中去产能、去杠杆是对过往依靠“债务--地产基建投资--收入--债务”模式的纠正,贸易冲突是对过往部分依靠要素低成本、价格(税)保护、资金密集支持产品出口顺差的纠正。再平衡冲击下的市场出现较大调整,是对去杠杆带来的资金流动性收缩的反应,同时也是对再平衡推动的经济基本面周期性调整的反应。
正因为如此,事实上这一轮市场波动与经济再平衡的内在联系,并非从2018年才开始,而是从2015年正确地提出“供给侧改革”就已经开始。
2015年年中股市牛市终结,开始这一轮市场调整;
2016、2017年去产能、去库存等带来了传统周期性行业的业绩改善和负债率好转,引发了市场大调整中蓝筹股阶段性反弹上涨的表现;
2018年去杠杆,叠加贸易战,引发市场重新回归调整,并且持续深度的调整,反应经济资产负债表调整和国际收支经常项调整,也是这一轮基本面和市场周期调整的延续。
基于以上逻辑,大家最为关心的这一轮股市周期调整的演绎趋势,应取决于经济再平衡周期性调整的进程及演绎趋势。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入,从定性的角度判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均取得了的较好成果。事实上,从可量化的重要指标来看,这一轮经济再平衡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显著成效。
产能方面以钢铁行业为例,产能去化明显致产能利用率由65-70%重新回升到75-80%;库存方面以地产行业为例,待售住宅商品房面积重新下降至2.5-3亿平米左右的低位区域;上市公司(剔除金融)整体负债率也下降到61%以下的历史相对低位;十年期国债利率达到3.8-4%历史高位区域后,开始重新回归合理水平;人民币汇率贬值逼近7后,开始重新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经济基本面出现历史性的变化,与此同时股市的估值也回到了历史的底部区间。理论上经济基本面变化,股市也可能存在支撑性的变化,尽管不一定是同步的,但最终的方向往往一致。
结合近期政策和市场变化,短期看股市也许阶段性的“政策底”在出现,“市场底”还在平衡中;中长期看经济和市场都逃不开周期,再平衡正在为以高质量为特征的新经济周期酝酿新的空间和引擎,股市调整或是在逐步酝酿新的良机。
首先,年初以来去杠杆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带了实体经济融资难,叠加贸易战升级,经济和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际,转向稳杠杆的同时宏观政策也及时做出了微调,货币稳健中性,银行信用支持,财政结构性积极,人民币逆周期调升。股市调整的速度放缓,反复震荡,成交量和换手率再现低位,与此同时,股市估值也进入历史底部区域,市场“政策底”或正在出现, “市场底”也许还需要待市场自身反复平衡。
其次,供给侧改革和去杠杆取得非凡成果,传统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负债得到大幅度优化,地产的库存得到了历史性的去化,金融的杠杆、非金融的杠杆也都得到了控制降低,这些都将为新的高质量为特征的经济周期奠定了基础和空间;贸易摩擦升级,虽然带来冲击较大,但也给中国制造、中国科技敲响了警钟,强化创新科技发展、强化自主可控之路,同时也有利于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这些都为新的高质量经济周期展开增添引擎。中长期看,若高质量的新经济周期可期,当前股市调整或是正在逐步酝酿新的良机。
中国经济真正由粗放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可期,符合高质量经济发展方向的领域将具有很大的潜力空间,包括传统制造升级,现代服务深化,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大养老、大消费等。
逃不开的周期,市场和经济存在下跌的周期,同样必然也会迎来新的上升的周期。巴菲特说,我们不喜欢熊市,但喜欢熊市带来的低价格。尽管市场底及调整时间无法精确判断,但随着经济再平衡深入和取得成果,经济基本面出现历史性的变化,股市进入历史低位估值区域,股市已经出现了具有价值的区间,股市越调整将带来越好的“可布局的价格”。
作为一名投资人员,应当坚持前瞻性的研究,应当坚持周期客观规律的观点,在有价值的区间,敢于布局具有潜力空间的行业,为持有人实现长期超额收益;同时,作为一名投资人员,也必须从持有人利益可持续出发,短期投资或布局也要注意做好风险控制,兼顾好净值波动性管理,始终做到短期和长期平衡,始终做到收益性和波动性平衡。深度挖掘,寻找以上长期潜力的领域中具有可持续核心竞争优势的公司,在价格安全边际区域,稳健投资,获取短期稳健、长期超额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