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4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2018,我们即将迎来史上最严监管年。在这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一年,市场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又当如何抓住机会,一举成功?3月9日,凯石基金董事长走进《中国经营者》和您一起探讨。
主持人:陈总,我知道您在这个公募行业已经是超过10年,在私募行业也有超过8年的经历。对于2018年的市场走势,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您觉得是什么?
陈继武:我觉得是“震荡”。
主持人:您觉得“震荡”会是2018年市场的主题。我们也来听听我们今天的特约市场观察员,上海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蔡钧毅,是怎么定义2018年市场的?
蔡钧毅:我用八个字:“重估中国 王者荣耀”。“王者荣耀”就是我们在所有产业和行业当中的王者地位的企业,都将会大概率的产生荣耀的走势。在这个基础上面,当他走完一个周期以后,我们将会对整个中国的核心资产进行一个彻底的重估。所以合在一起就是“重估中国 王者荣耀”。
主持人:陈总,您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您认为2018年是震荡?
陈继武:重估中国在港股表现得更充分,有些不断创出了新高。但是在A股也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中国的蓝筹股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在连续地表现,是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
首先,我国很多行业经历了多年的严酷竞争,龙头公司基本上脱颖而出了。中国已经逐渐地从恶性竞争的行业环境走向了有序竞争。
第二,2015年股灾以后,国家队大量的持有了蓝筹,实际上有一部分的流动性被锁住了,更重要的是起到了示范的效应。
第三,这两年强监管对那些炒新股,次新股,玩重组、炒壳等等影响很大。现在这些股票的表现严重地被打压。这些股票过去市场最活跃了,最能够吸引市场的游资和形成市场热点。所以这几个因素,共同地推动了这一次蓝筹的行情。
但是中国一轮又一轮的市场走势都说明了,蓝筹股有价值,但是也有陷阱。每一次大家都认为找到了赚钱的逻辑,每一次把这个逻辑和方法用到极限,极限的尽头就是陷阱。
主持人:从陈总的话中听出了两层逻辑:第一层的意思是按目前大家的市场情绪,今年可能还是以白马蓝筹为主;第二层的逻辑是,但是如果把这条道一直往下走的话,最后会有很多陷阱。蔡钧毅有什么跟我们分享一下?
蔡钧毅:陈总刚才大概担忧就是走到极致,我们都知道走到极致,什么叫极致,谁能猜得到极致?我认为的极致,首先是2017年就是刚刚把坑填平,甚至于很多东西坑还没填平。所以我觉得在走向极致的道路上面,还有一大段道路要走。我们这一轮来讲的话,我倒是这么想,对于远期的居安思危我们是有的,但是我们如果过早地去思考危险的话,恰恰会错过眼前的机会。所以重估中国,我们是把它作为当下这个周期的信仰,而不是作为一个简单的炒炒、弄弄。所以我才会开场说一句:应该说中国资本市场从来没有离价值投资这么近,当然以后会更近。
陈继武:刚才他讲的这种情况,我们都经历过。有时候是这样的,大家都一种观念的时候,没人愿意过早的离场。曾经有这样一段描述,当宴会正在进行时,有鲜花、有美酒、有音乐,谁也不愿离场。但人人都知道,一定有一个黑骑士,在某一个阶段会打破这个平静,破窗而入。所有人都问,什么时候这个黑骑士会破窗而入,所有人的手表都没有指针。
主持人:可能说从2017年开始是一个市场风格的切换。一方面是来源于经济基本面包括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于金融监管的趋严。我记得刘士余主席在2016年临危上任的时候,就说了12个字:“全面监管、依法监管、从严监管”。两年过去了,这12字绝非空谈。金融监管新时代的来临,对这两年的资本市场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陈继武:应该是优胜劣汰,回归本源。在2015年这样的大走势和大波动过程当中,证券市场充分暴露了它的风险。随后,监管就有的放矢了。现在的监管,不能说两年来已经大功告成,我认为还在路上。在这种强监管背景下,真正有专业能力的、有风险控制能力的机构会逐步地脱颖而出,回归到真正的专业创造价值的主线上来。所以严监管我相信未来两到三年仍然是中国各个金融领域的主题,当然也是证券市场的主题。
主持人:整个市场从这一两年来说,大家的感受是在震荡当中的旺。但是如果从金融监管来说,就是越来越严。
蔡钧毅: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因果。为什么监管会那么严?从2012年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各路人马都在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其实行的是金融自由化。由此发生了方方面面很多的基本上都逼近底线风险的一些事件。所以才有从2016年开始的中国证监会撸起袖子加油监管,这对资本市场和社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主持人:陈总,去年上市过会的公司有四百多家,今年一开年就是18进3,7否6。这样的一种审查力度,在今年会延续下去吗?
陈继武:在今年严监管的背景下,我觉得要注意两条:
第一条就是监管的标准要统一。比如说前几年定向增发,很多企业一下子募了很多钱,它需要不需要这么多资金?现在定增又严控。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中国处在一个创新的、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这么大的一个创新浪潮,我们国内的投资人却不一定能分享资本红利。现在看到马云和刘强东在达沃斯,看到马化腾很厉害,我们是带着一种苦涩的心理去看的,因为没法投。实际上,在中国这个市场庞大的电商购物人群,在支撑着他们的股价。可是却是国外的投资者在享受他们资本的红利。这种情况还是要避免出现。中国的资本市场应该跟国家创新相匹配。
马云因为制度原因没有在香港上市成功。李小加还写了很多感悟,现在香港痛定思痛,接受了这样一个制度安排。因为这是创新类的公司,在创新的过程中,大量的短期资金如PE和VC的资金在投它,上市以后会退出。那这个公司就面临着失控,但原始的创业人员对公司是有感情的。就像马云对阿里的感情一样。所以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有助于公司的长期的、可持续的稳定的发展。所以人家设计这个制度有其合理性,也适应了创新企业的现实。随着中国进入创新进程,可以在强监管的背景下,也要注意监管和创新之间的动态平衡。
主持人:另外我也想和陈总聊一聊公募,2017年公募基金的表现特别好,很多人说陈总的节奏也踩得特别准。您之前做了10年的公募,后来又做了8年的私募,到2017年又开始切回到公募。这个节奏也正好跟公募的表现相吻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回到公募这个市场?
陈继武:你看美国这样成熟的资本市场,大量的资金其实还是在公募。随着国人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以后,除了房子的财富以外,人们的家庭金融资产会迅速上升。这个时候公募基金在等着他,这个点就是公募基金大发展的阶段。凯石一直都是想进入公募的,但当时政策上不允许。新的《基金法》修改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所以从2014年我们就决定来申请公募,18个月拿到批文,拿到经营许可证又花了4个月。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做一个非常长期的行业分析和判断,以及对这一行多年经验的积累。
我们是第一家全自然人持股的“私转公”公募基金公司。我在公募基金做了10年,对行业感触很深。为什么要做管理团队持股的这样一家基金公司呢?我们发现中国的第一代的公募基金的骨干从业人员早就离职了,第二代也基本上离职了。原因在哪里?因为这些骨干和公司的利益没有结合。
所以我们创造了一个机制,就是要把优秀的基金经理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专业创造价值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在强监管的背景下,原来炒重组、炒概念、炒题材的时代会逐渐成为过去式。但是专业创造价值的时代已经来临。
主持人:2018年主题肯定是价值回归,蓝筹肯定也有持续的机会。如果有风险,风险可能在哪里?机会也帮我们理得更清楚一点。在操作上有什么样的建议?
陈继武:2018年中国的大趋势肯定是好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的关键点上,但它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市场越顺利的时候,我们也会更加综合一点。相对来说会把投资的范围,变得稍微宽一点,来规避可能在某一类资产上涨过程当中,所可能出现的“灰犀牛”和“黑天鹅”这些事件,所导致的你的组合的巨大波动。